公司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2016年我国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的概念

(1)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 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功能与面貌。

(2)景观建设

景观建设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景观是融合了设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艺术,是对人类居住环境进行建设和优化,通过合理地安排自然和人工因素,借助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创造对人有益、身心愉悦的美好环境。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施工对象、施工技术、生态功能、植物种类和后期养护的不同,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可以分为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两大类别。

(1)生态修复

①生态修复涵盖领域

生态修复行业涵盖湿地生态修复、盐碱地生态修复、道路边坡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沙漠化治理以及其他生态修复工程等领域。随着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 景观建设领域也呈现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所以部分地产景观、公园广场景观、市政道路景观项目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生态修复属性。

② 态修复产业链

生态修复行业的上游主要为苗木种植业,如绿化苗木和生态型苗木。生态修复的下游产业主要是各级政府建设单位、铁路与公路等基础建设业主方、矿业公司、房地产公司等。

(2)景观建设

①景观建设的类型

在园林景观行业的经济实践中,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大致分为市政类园林和地产类园林。其中,市政类园林主要指由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公共绿地、市政道路绿化、广场、公园等;地产类园林主要包括地产景观、旅游度假景观等。

②景观建设产业链

景观建设的产业链包括园林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所有环节。 上游企业包括苗木生产商和建筑材料供应商,前者向景观建设承包商出售绿色苗木,后者出售建筑材料;中游企业包括景观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后期养护,景观设计单位为景观建设项目提供设计和咨询服务,施工企业按照设计要求施工,项目完成后移交给园林养护单位进行养护或者移交发包方。 当前景观建设企业正朝着业务涵盖全产业链的方向发展,即同时具备苗木生产、景观设计、工程施工及养护的能力。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特点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1)周期性

一般来说,在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时,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具体应用领域投资主体的投资规模较高, 在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方面的投资也相对较大。 所以,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周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具体到每一类型的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工程项目, 周期性的表现并不相同。

地产景观建设受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影响比较大, 所以地产景观的投资建设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公园广场景观建设与市政道路景观建设主要受到城市化进程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影响。 生态修复主要受到政府对退化或者受到污染的湿地、流域、荒山、沙漠投资规模的影响,尽管近年来经济呈现下行趋势,但政府对生态修复的投资持续加大,目前尚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点。

(2)区域性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发达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气候和水资源条件、地方政府的投入密切相关。我国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发达程度在东部、中部、西部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如以沪、浙、苏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京、 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和以广深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及其他沿海省份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居国内前列, 相应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投资规模也较大。

同时,由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对生态景观设计施工的风格要求也有所不同。此外,在苗木的种植和使用上也体现出了区域性的特点,不同苗木适应的生长环境不同,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源都有直接的关系。

(3)季节性

由于生态景观项目需要进行植物配置,而进入冬季后,寒冷气候不利于植物种植,直接影响项目施工进度和效率。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属于园林工程施工业务的淡季; 南方地区因冬季温度相对较高, 生态景观施工业务基本不受季节影响。

此外,气候、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也直接影响生态景观工程的施工周期,如雨水天气将影响绿化施工的进度。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的发展概况

我国生态景观建设行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相关, 主要为城市绿化与园林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的持续发展,广场绿地、道路景观、地产景观等逐渐成为生态景观建设的重要部分。此阶段生态景观建设着重以景观建设为主。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涉及湿地修复、水环境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建设内容的项目逐渐增多,生态景观建设从着重景观向注重生态功能恢复、生物物种多样性、自然资源保护与节能高效应用等方面发展。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发展现状

1、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现状

(1)环境的破坏与污染要求生态修复行业快速发展

分析报告显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等方面。

根据国内**次土地侵蚀遥感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 356 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 174 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 亿吨,国内 113,108 座矿山中,采空区面积约为 134.9 万公顷,采矿活动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面积 238.3 万公顷,植被破坏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影响的表现越来越明显,加大生态修复投入以保护越来越脆弱的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 2020 年国内森林覆盖率20%提高到 23%, 2050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 26%以上的目标。 有关部门已开始重点投入矿山生态修复和沙漠化治理等方面的国土整治工作。生态修复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

(2)国家立法层面的大力支持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以保护生态,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1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制定了接下来十年城市绿化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是行业标志性政策,由此揭开生态环境行业高速发展序幕。

2012 年 11 月,党的***报告将“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凸显决策层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已上升到**高度。“***”后关于生态建设的规划与政策陆续推出, 生态修复行业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导的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同月,住建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国内设市城市要对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完成等级评定工作,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其中已获得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要达到国家Ⅰ级标准。意见认为,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积极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

政策的高度重视将对生态修复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开启了生态修复行业新一轮发展,生态修复行业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3)生态修复行业各领域的发展情况

①湿地保护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我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根据《国内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 年),“十一五”规划建设总投资 90.04 亿元,其中中央投资 42.36 亿元,地方配套47.68 亿元。实际实施批准实施各类湿地保护项目 205 个,完成项目总投资 30.3 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内湿地保护工程总体投资 129.39 亿元,其中中央投资 55.85 亿元,其他属于地方配套。规划的方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湿地保护工程,二是湿地综合治理工程,三是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四是能力建设工程。各类湿地保护项目总共738 个,包括湿地保护工程项目 590 个,湿地恢复工程项目 110 个,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 26 个,能力建设工程 12 个。

总的来看,我国湿地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湿地面积 5,360 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5.58%。其中,自然湿地4,667 万公顷,占国内湿地的 87.07%。国内有国际重要湿地 46 处,湿地自然保护区 577个,湿地公园723 个。国内湿地保护面积达 2,324 万公顷,湿地保护率为43.36%。

②水环境生态治理

目前我国水生态系统受损严重,超过60%的河流、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环境生态治理市场空间巨大。根据《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 年)》(环发[2012]58 号),“十二五”期间,重点流域(不含太湖流域)初步确定规划水污染防治骨干工程项目6,007个,估算投资 3,460.43 亿元; 其中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与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合计为 1,278 个,投资额为1,073.07亿元,年均为214.74 亿元;华东地区为 175.16亿元,年均为 35.03 亿元。

③水土流失防治

依托 2010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我国逐步健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完善配套法规体系建设,依法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水土保持机制**进一步推进。据统计,自 2010 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施行四年来,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快,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21.2 万平方公里, 国内实施生态修复 8.2 余万平方公里, 治理小流域 12,400 多条,实施坡改梯 1,500 多万亩,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700 多条。重点治理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四年来,中央直接用于水土保持的投资达190 多亿元,超过“十五”和“十一五”水土保持投资总和。

 ④山开采生态修复

2008 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内矿产资源规划 2008-2015 年》。根据《规划》到2015 年,新建和生产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治理,历史**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分别达到 25%和 35%,新建和在建矿山毁损土地**得到复垦利用,历史**矿山废弃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 25%和 30%以上。到 2020 年,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区土地复垦水平**提高。


2、景观建设行业发展现状

(1)新型城镇化与居住消费升级助推景观建设行业产值稳健增长

①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景观建设投资仍有提升空间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被提出并纳入国家规划是在 2003 年的“**十六大”上,会议将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作为其初步内涵,而此时中国的城镇化率仅为 37.7%,约为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经过 10 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截至 2014 年我国城市化率已提升至 54.77%,年均提高1.30%。但同时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普遍在 75%-80%之间,与此相比,我国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巨大。此外,国内各区域城市化率程度不一,东部显著高于中西部,城市化率提升的驱动力仍在。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景观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0 年城市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 143.20 亿元,2013 年已达到 1,647.40 亿元,年均增长率在 20%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推动下,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6 年的 35.11%增加到 2014年的40.22%。

②商品房投资增长与居住消费升级支撑地产景观投资稳健增长

新型城镇化将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及居民环境品质消费的显著升级, 同时带动商品房需求量的上升。2005~2015年,国内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房地产投资额复合增长率为24%。其中商品房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均在 65%以上,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7.21%,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4.27%。

(2)园林景观行业各领域的发展情况

①“生态宜居”驱动地产景观投资持续增长

地产园林投资主体为房地产开发商, 地产园林产值增速与房地产销售密切相关,地产园林行业规模的扩大也越来越得益于人民对居住品质的提高、居住环境的重视,同时也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城市绿化条例》和《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中规定:新建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比例须达30%以上;此外,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提高地产品质附加值来提高差异化竞争优势, “生态宜居”的理念有助于提升地产景观投资的持续增长。

2004-2014 年,我国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年均增速在15%左右。地产景观的投资规模与房地产销售收入、投资规模紧密相关,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房地产配套园林投入占地产销售收入的比例为 1%-4%,其中高层、小高层住宅投资比例为 1%-3%,别墅或类别墅为 2%-4%。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房地产投资额达到 95,036 亿元,假定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收入近似于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2014 年我国地产园林市场容量约为 1,900 亿元。随着每年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的不断增长, 地产园林的市场容量还将继续扩大。 随着地产行业竞争愈加激烈,景观工程对于提升地产项目价值的作用愈加凸显, 有助于提升景观投资占房地产总投资的比重。

②道路绿化投资力度得到加强

近年来,我国公路投资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国内公路总里程由 2000年的 167.98 万公里增长到 2014 年的 446.39 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由 1.63万公里增长到 2014 年的 11.19 万公里。国内公路投资的稳步增长,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给园林绿化带来大量的业务机会。高速公路的绿化要求较高,据估计,高速公路每公里的绿化投资至少要 100 万元,高速路进出口的绿化标准更是与城市公园绿地基本持平。 而城市公路沿线绿地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绿化覆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公路的绿化水平和层次也得到不断地提升。我国铁路沿线的绿化过去以种植种类单一的防护林为主,铁路沿线景观建设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重视。但随着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的大规模兴建,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意识到铁路周边环境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美誉度, 因而铁路沿线的景观绿化将得到持续加强。

③公园绿化

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公共环境的持续改善带动了市政园林单位投资额的逐年提升,大型公共绿地建设投资由 2003 年的 321.9 亿元增加到2013 年的 1,647.4 亿元, 年复合增速17.74%。 主要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 2003年的 6.49 平方米增长到 2013 年的 12.64 平方米,年复合增速 6.89%。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和公园绿地面积分别由2003 年的121.17 万公顷和21.95万公顷增长至 2013 年的 242.72 万公顷和 54.74 万公顷,年均提高 12.15 万公顷和 3.28 万公顷。

影响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多重利好因素,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生态环保意识推动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内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水资源短缺等生态危机频发,已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近年来,国家在生态修复、环境治理领域投资加速明显,考虑当前政府和全社会在对抗生态恶化上的坚决态度以及持续的资金投入,行业景气度将持续提升。

(2)各级政府政策强有力支持,我国生态湿地保护力度将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态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生态湿地不得不面对生态退化趋势持续、湿地在土地利用竞争中处于劣势等严峻挑战,湿地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我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制定了国内湿地保护工程长期规划和分阶段实施规划, 中央财政投入从“十一五”期间年均 3 亿元增加到 2014 年的约 20 亿元。2009 年以来,每年中央 1 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要强调湿地保护工作。目前除了湿地保护部门规章《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已有 19 个省份制定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 《国内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2004年-2030年)确定湿地保护的总体目标为:到 2030 年,使国内湿地保护区达到 713 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 80 个,使 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湿地恢复工程 140.4万公顷, 在国内范围内建成53 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 2012年底,国家林业局在前期已开展的 213 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基础上,同意新增85 处湿地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0 年《**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好草原和湿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15 年《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3)“海绵城市”建设浪潮带动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行业发展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 2020 年,城市建成区 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 年,城市建成区 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此外,根据 2014 年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时间为三年,直辖市每年 6 亿元,省会城市每年 5 亿元,其他城市每年 4 亿元,对采用 PPP 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 10%。 未来, 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行业将在“海绵城市”建设浪潮中,获得新一轮发展机遇。

(4)国家对水环境保护日益重视,水利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2011 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指出:未来 5-10 年,我国要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该文件还指出:力争今后 10 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 2010 年高出一倍,根据《国内水利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2010年我国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为2,319.9 亿元,据此计算,2011-202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64万亿元,投资额巨大。根据《国内水利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和 2012 年),在水利总投资中,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完成投资占比平均为3.04%,据此计算,2011至 2020 年国内水利投资中每年用于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平均将达到 140.83 亿元。其中,华东地区 2011 至 2020年每年用于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平均将达到21.38 亿元。

此外,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国内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 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规划指出近期目标任务,到 2020 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基本实现预防保护;远期目标,到2030 年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实现**预防保护。规划的出台表明了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水土保持的投资力度。

(5)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为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 1992 年开始评选“国家园林城市”。根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相关要求,“国家园林城市”的申报城市在组织管理、规划设计、景观保护、绿化建设、园林建设、生态建设、市政建设等方面必须符合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标准。截至2013 年,国内已有 37 个城市、37 个县和 14 个镇分别被评定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园林城镇。

2004 年 12 月,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生态园林城市”的申报城市必须是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除城市绿化要求之外,还在环保、节能等生态环境领域有很多控制性指标。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意识的逐步加强, 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到创建“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队伍中去,将有助于提升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投资增速。

(6)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将促进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持续增长

截至 2014 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 54.8%,与发达国家平均 75%的城市化率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管理者来说,不断发展提升城市园林的绿化水平,是维持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 2014 年末我国城镇人口从 2000 年的 4.59 亿上升至 2014 年的 7.49 亿;到实现“**小康”的 2020 年,城镇居民将增长到 8 亿至 8.5 亿人,在此期间约有近1 亿左右的新增城镇人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同时原有城市人口同样存在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根据住建部要求,2020 年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要达到 40 平方米, 以 2020 年中国 8 亿城镇居民的保守数字计算,将增加住房面积 40 亿平方米。住房需求的提升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也将提升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行业的市场空间。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挑战。近年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城市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持续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促进生态植被修复,为生态修复行业的发展提供的新的机会。

(7)通过 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将缓解政府对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持续投入的资金瓶颈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相当比例的业务来自政府部门或者其所属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体。 2014 年 9 月 21 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 号】提出,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等;同时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的推广使用将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减轻政府的债务压力和资金瓶颈,有利于政府主导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PPP 模式与 BT 模式不同,长期投资回收稳定,可实现合作双赢。PPP 模式是一种私人资本与政府资本合作模式,与传统BT模式不同,一般以股权资本设立项目公司来运作项目,这样既可以吸引长期资本入股,同时项目收益一般比较稳定,可进行项目融资,从而使公司隔离项目风险。同时,PPP模式还利用多重多方协议形式规范各方风险分配,确保合作资本方的地位平等与利益诉求。比如吸引长期资本要签订股权投资协议,吸引银行贷款要签订借款协议,成立项目公司要签订 PPP 合同,这些合同协议都对各股权与债权方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避免某方违约对其他方造成不利影响。相对于原有BT模式,政府从原有债务方转变为权益方,行政资源会更加向项目倾斜,以保证项目稳定的现金流。

2、影响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行业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

(1)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行业监管滞后

自1992年建设部开展创建“园林城市”和2001年国务院召开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行业标准化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存在标准化程度很低、 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 系统性不完善、 标准体系总体发展不平衡、标龄过长、技术含量低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园林绿化标准体系未能涵盖风景园林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专业领域,难以真正反映行业的结构和特点,尤其在资源和生态区域等方面的关注不够。

另一方面,很多地区尚未建立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管理部门的监督、考核机制, 没有把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监督和考核,造成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管理工作后劲不足。

(2)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面临较大的专业人才缺口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特别是生态修复工程分布于国内各地,其地理环境、植物习性差异巨大,要求从业人员深入了解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植物习性,同时涉及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土壤修复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术,且要求专业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施工技术,提高施工工艺。缺乏拥有丰富经验的施工技术人才是行业发展的障碍之一。

另一方面,苗木植物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原材料,生态修复工程所需植物需具有一定的抗干旱、耐贫瘠、耐盐碱等特性。目前在相关工程中采用的该等植物大多通过对野生植物进行驯化、进行相关基因改良等方式获得,将野生植物驯化并进行基因改良是生物学的重要课题, 我国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严重缺乏从事该领域的研发人员。

(3)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房地产行业是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重要下游行业, 房地产调控政策对行业将产生间接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城市房价涨幅较大,为了遏制房价过快增长,政府对房地产行业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自 2004 年10 月央行 10 年来**宣布上调存贷款利率以来, 国家相继于 2005 年3 月台“国八条”、2005 年 5 月国务院七部委出台意见加强房地产调控、2010年国务院调控房地产出台“新国十条”等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短期内,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由于和房地产市场的高度相关受到一定影响,增速放缓。房地产投资在宏观调控下增速放缓将会影响地产园林的投资规模和市场需求,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企业地产景观设计和施工业务的开拓和工程款的收回将受到不利影响。

(4)资金瓶颈制约公司发展壮大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具有资金密集型特点。 生态景观工程的实施需要相当比例的保证金和铺底流动资金为支撑, 所承接工程的业务规模会受到公司资金实力的制约。目前,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发展历史较短,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内公司普遍规模较小且融资能力较弱, 资金成为制约行业内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3、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

(1)区域性竞争为主,跨区域竞争日趋明显

中国行政区划地理跨度较大、气候差异明显,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植物的选取、施工技法、施工周期均有较大差异,对各个区域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发展,构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受各地区经济水平和总量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导致市政工程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在各个区域差异较大, 也使生态景观企业在规模和质量方面形成较强的区域化特征。如江浙沪、北京、广东、福建等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率较高,园林景观建设投资力度较大,大量生态景观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区域。同时随着一批行业优良的企业在业务模式、资金实力、资质能力等方面逐渐积累起竞争优势,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跨区域竞争的趋势已日益明显。

(2)“一体化经营”成为发展趋势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一体化经营”是指企业拥有从绿化苗木种植、 景观设计到景观工程施工、养护的完整业务结构,从而具备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生态景观服务。从所处的产业链环节划分,我国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可划分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园林景观设计、苗木种植和绿化养护等领域。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 4 大业务领域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和互补性。通常情况下,绿化苗木是工程施工业务的主要原材料,拥有绿化苗木资源的企业能更好地控制工程施工中的原材料质量和采购成本; 拥有绿化苗木种植和养护经验,并具备相关技术的企业在绿化养护方面更具优势,也能为设计业务中苗木品种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同时具备设计与施工业务能力的企业,能更好地将设计理念与工程施工相结合,有效减少设计与施工间的沟通障碍,提高设计和施工效率以及客户满意度。因此,采用一体化经营模式可以避免外购苗木对设计和施工的限制, 减少业务环节, 能够将设计理念与工程施工方案有机结合,降低园林工程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和服务质量。“一体化经营”已成为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行业发展大趋势。

4、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涉及生态修复及园林景观两个领域, 两个领域的市场竞争状况具有不同特点。

(1) 生态修复

国内生态修复行业起步较晚并迅速发展,总体看目前仍处成长期阶段。生态修复领域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施工技术及工艺、生态类苗木的研发与培育、跨地域复杂环境的施工经验等方面。该领域内企业的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对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相对不足,相关技术水平较低,在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竞争较为缓和。

(2)景观建设

根据《中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报告(2011-2012)》,国内园林企业总数已达 16,000 家,参加调查的 98 家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 5 亿有 2家,2011 年合计营业收入为 224.77 亿元,仅占 2011 年市政公共园林和地产景观合计市场规模 2,609.91 亿元的 8.61%。由此可见,我国景观建设企业数量众多,行业整体集中度低,在国内园林绿化市场上尚未出现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

另外,园林景观建设领域竞争梯队层次分明,主要分成 3个竞争梯队:**梯队为同时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和风景工程设计专项**资质的企业,设计和施工带来的协同效应,使该梯队的企业在开展大型项目建设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梯队为仅具有城市绿化企业**资质的企业,主要在园林景观产业发达地区从事工程施工项目; 第三梯队为数量众多的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企业二级及以下资质的企业。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进入障碍

1、资质壁垒

我国目前对从事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的企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根据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技术、人员构成、设备条件等综合因素,行业主管部门核定企业的资质等级并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 而且规定了不同资质等级企业的项目承接范围,例如城市园林绿化二级企业可以承接合同金额在1,200 万元以下的园林绿化项目;而合同金额在1,200 万元以上的园林项目,只有具备城市园林绿化**资质的企业才能参与项目招投标工作。在部分生态景观工程项目发包中,项目发包方会根据项目具体实施内容,还要求投标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市政公用工程、园林古建筑工程以及风景园林设计等资质, 这类情况在工程体量较大的市政公共项目中更为明显。因此,业务资质是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2、资金壁垒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具有资金密集型特点, 承接园林工程的业务规模与企业的资金实力密切相关,企业资金实力的高低是进入本行业的一个重要前提。

作为建筑行业的子行业,生态景观工程施工存在着资金垫付的情况,对资金规模实力有一定的要求, 特别是在部分政府投资类的大型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工程项目中较为突出。因此,资金实力已成为行业新进入者以及行业内企业实现经营规模扩张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3、技术水平、设计能力壁垒

生态修复具有较高的生态功能要求,其目的在于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平衡和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态环境。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生态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工程机械等多个学科。技术水平是进入生态修复与重构领域的主要障碍之一。

另外,生态景观工程在美化环境的基础功能上增加了追求文化品位、提升小环境生态效益等要求,同时,部分客户还提出了节能、环保、低碳等附加要求。

随着客户对生态景观产品及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设计能力作为生态景观产品及服务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将影响园林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4、人力资源壁垒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 从业人员从进入该领域到能够熟练施工,需要 3-5年的周期,并且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工程的艺术性和生态工程属性决定了其行业从业人员不但需要掌握建筑工程的基本技能, 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观、艺术涵养以及植物学知识,同时工程管理以及统筹协调能力也是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工程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因此,不断培养和储备一定数量的行业专业人才成为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企业构建自身软实力的关键之一,专业人才的缺乏会对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5、可考业绩壁垒

过往成功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工程的品质和效果、 以及与甲方合作等方面累积的商业信誉,往往成为客户判断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企业设计施工实力、产品品质、合作服务意识的考察重点。因此,具有长期良好的商业信誉记录、较好的过往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工程品质评价, 已经逐步成为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企业获得大中型生态景观项目的基本条件。 对于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市场的新进入者,因缺乏成功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工程范例以及良好的商业信誉,使其在入选合格供方以及议价谈判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对本行业及其发展前景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涉及向上游行业采购原材料,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主要原材料包括绿化苗木以及沙、石、砖、水泥等建筑材料。其中,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因品种、规格而异,少数大规格苗木品种及特定品种苗木资源可能出现阶段性紧缺,市价具有波动性;石材、基础建材、水电配套设备等,相关材料行业在国内竞争较为充分且产品通用性较强,材料来源较为充足。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下游即为政府投资主体、企事业单位、地产开发商等需求方, 这些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投资主体的需求变化引导整个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行业的发展方向。